电书摊telebookstall

telebookstall

没有剑的剑客,没有书的书摊
telegram
x
discord server
youtube

末世之中

Cole Thomas The Course of Empire Destruction 1836

作为一个坚定的悲观主义者,末世就是当下。不是这世界即将毁灭,而是它散发着老年的气息,又从伤口撕裂出粉色的心肉。

注定到来的末世#

转瞬之间,世界人口已达 80 亿。地球在近未来能够承载多少人类呢?我并不知道。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

一个凋零的世界#

世界的能量不断散逸#

一个充满能量并守恒的世界。高能到低能,是我能认知的不可抗拒的趋势,直到填平所有的不均衡。

Kegon Waterfall

太阳就这样自然地散发着能量,从高能到低能,散发着它的能量。但有时会出现许多例外。水往低处流,水泵却能使水飞向高处。因为电所蕴含的能量对原有 “高能向低能” 释放的小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个小体系的熵值减小了,体系的能量增加了。水不光没有向低处流,反而向高处去。

生物加速能量散逸#

从能量角度来说,生物的存在也是帮助能量从高能像低能去。生物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符合了能量从高能到低能的规律。而且这种存在对于能量的散逸来说有着绝佳的好处,只要他们还存在,就一直散逸能量。他们就像虹吸管一样,只要还有能量,他们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为了保持这种生命的存在,他们就一直利用能量散逸存在。虽然最终一定会有一种极限,那就是所有能量归于均衡,但这不是它存在时应该考虑的东西。

The Harvesters

这一组矛盾是,人类生存依靠高能的散逸,而这种高能的散逸随着人类的依靠而将消失。就像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一人一面包,吃面包本身就是人接近死亡的一种过程 。

凋零世界之外的人#

而在人类存在的日子,在人类的内部,一定是一种反规律的表象。即人对生存的追求。生存本来就是反规律的,生就意味着要以死为最终结果。这里面没有群体的概念,只有人与宇宙。人与宇宙做了一个交易,你让我存在,我帮你消耗能量。当然这个交易随时可以终止。只要你不继续消耗能量。

至于生物为何会执着于生存,这就是思维与本能方面的东西决定的,我称决定生物执着于生存的东西为 “欲核”。这或许就是类似 “灵魂” 或者 “思维” 或者 “本能” 之类的存在吧!

所以说个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从能量上说都是一种对立状态。这是因为人的生存本来就是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所以只要不放弃这个人与宇宙的契约 —— 生存,一切包括生命的高能形态都是可以被消耗的。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世界高能的散逸,也即世界不是由能量已经耗散的生物决定的,也不是由活着的生物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宇宙签订的那个生存与消耗的契约决定的。而只要生存契约存在,它就是会不惜消灭所有生物。

能量总是向外扩散,由高能到低能。人类犹如催化剂,让高能更快地散逸,加速了这一过程。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当所有能量散逸到无法利用的程度,末世就来临了。

人类的选择#

当 “摇篮” 无法承载现有的人口时,“离开” 和 “留下” 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两条路。“离开” 意味着不确定的风险与收益,而 “留下” 则意味着安逸与可以预见的毁灭。“离开” 需要有离开的能力,如果人类婴儿在摇篮里没有成长为足以摆脱摇篮的文明,那么只剩下被迫的 “留下”。

人类会被 “留下” 吗?

即使人类 “离开” 了,无论在何种 “体系” 下,总有被 “留下” 的时候。我们暂且先聊聊无法离开 “摇篮” 的情况。这时候,摇篮也就成了坟墓。

留在摇篮#

研究,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发生于距今 6600 万年前,是最近一次大灭绝,灭绝生物种数达 75%。此前几次灭绝,更为严重,灭绝生物种数达 95%。在此之后,大型生物作为地球霸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由 KoprX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141891

前几天,我在思考末世的时候想到了恐龙。按照能量的角度来看,恐龙需要的能量更多,延续种群的难度相比于同数量的哺乳动物来说,往往更大。哺乳动物在当时体型小,需要的能量更少,所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存活,也更容易延续种群。

所以,当人类 “婴儿” 夭折之后,地球会不会出现一群个体更小的文明生物呢?这或许是 “蚁族” 的奥秘。从一开始,他们便不想当地球霸主,他们也从来没被别人所奴役。面对生命的困局,他们既不想出去,也不想留下,渺小是其最强大的武器。

The Barbary mouse (1895)

当然,如新人类身高从 2 米变成 0.2 米,矮人也未必不是被迫 “留下” 的人类的苟延残喘之法。20cm 的人,会不会是如来佛祖手中的齐天大圣呢?

不过探讨这种新物种,并没有太大的乐趣。无非再次开局一把文明养成游戏,运气好可以 “离开” 摇篮,运气不好,那就只有成为下下一个文明的养料了。

离开摇篮#

一定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摇篮。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目的并非为了发现,人类离开摇篮的目的也并不一定为了离开地球。

SPACEX'MISSION

末世的新与旧#

末世的迷人之处#

“新时代”,这个政治性话语寓意丰富,并不仅仅为一家所有。当我们看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事物突然冲上历史舞台的第一眼起,就已经知道,一个 “新时代” 已经到来。

作为末世,万物凋零,能量稀薄。有水,却无洁净之水;有人,但无年轻之人;有天,但无澄澈之天…… 末世什么都有,因为它曾有文明;它又什么都没有,因为文明即将衰亡。

Desert of Gizeh by David Roberts

通常情况下,末世意味着毁灭;但它也意味着新生。这便是新与旧的永恒话题,也是末世之所以迷人的地方。

现世即末世#

而在如今的现世,依然是个末世。无论是电影中的教父、还是共产主义,亦或是衰亡的资本主义…… 即使一个人的癌症也算沾染点末世的味道。

A Russian tank burns in a field near the town of Vuhledar in the Donetsk region.Photo from the General Staff of the Armed Forces of Ukraine / Facebook

末世的评判标准在于旧事物的毁灭,只不过,它毁灭的是这个世界。所以,谈末世核心谈毁灭,想让末世的故事刺激,核心谈新旧交替。

末世所以逃避毁灭#

现在有人经常说,“要为子孙后代做什么”,“人死之后不能进入轮回”,等等(一时想不起太多)。我很不喜欢这些。就像村里很多老妈妈,信了基督教,谈论末世一样…… 很多人接受不了毁灭,为了逃避毁灭思想,他们构想出很多永恒的迷幻剂。在他们追求的根源,总是有很多逃避毁灭的念头。

A plaque near Checkpoint Charlie signifying where the Wall stood

我可能也是如此,只不过我告诉自己,毁灭就是毁灭,仅此而已。

这种拒绝毁灭的思想,反而让毁灭来的更快。或者说,这种拒绝毁灭的思想就是毁灭本身。从能量角度看,拒绝毁灭会付出比接受毁灭更多的能量,加剧能量的散逸。从毁灭的对象看,新事物是不会被毁灭的,旧事物不得不被毁灭。大多数天天想着怎么拒绝毁灭的,其实已经陈旧不堪了。

新旧事物的标准#

但是,我怎么知道自己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默认自己是旧事物。新旧是在一定维度之下的。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新或旧,只是时代变了,世界变了。虽然我不知道 “次第” 是什么意思,但是新旧之间的标准是绝对客观的。作为个人,尤其是观念,没什么新旧。如果以精神世界为依托,没什么是可以被摧毁的,恰如信仰。

默认自己为旧事物,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更新与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耗费的能量是越来越多的,环境是越来越恶劣的。任何事物一旦进入这个世界,就已经旧了,只是陈旧的程度问题。实际上,新旧交替的道理,和认识关系不大,和新旧事物自身关系也不大,他只是这个世界的选择。所以也就无所谓成为新旧的问题了。

当今世界,血与火,此起彼伏。新事物不断在这个世界诞生,也在我们身体中诞生。当我们发现新事物时,身体往往会不断震颤,对于他们的新颖由衷感叹。各种政治事件的爆发,各种经济、科技的转折,时常让我们不知所措,也让我们明白,原先的世界已经彻底毁灭了。这种意义上,即是末世。

墓碑科技与墓碑文明#

这个宏大的题目,我一开始便想好了。这不是我起的名字,但是却最切合末世。

所有人类的科技,都是人类一次次大死亡诞生的新的科技。飞机是摔了很多架才成熟的,汽车、船都是死了很多人,才有了新设计、新罗盘。《三体》也提到,地球文明博物馆是为人类所建造的一个墓碑。

This hypothetical pattern of damage of surviving aircraft shows locations where they can sustain damage and still return home. If the aircraft was reinforced in the most commonly hit areas, this would be a result of survivorship bias because crucial data from fatally damaged planes was being ignored; those hit in other places did not survive.Martin Grandjean,McGeddon, Cameron Moll,Own work

在现世生活中,死亡是最大的事。文明中固然有创造,但死亡是创造最大的温床。死亡定义人类生存的边界,这种明确的目的性,既为人类指引了方向,又为人类注入了动力。

但末世是一种极限状况,人类没有克服困难,只有死亡。也许在以生命换创新的路上,人类最终获得了一些知识,也已经没有能力将其带到现实中来了。这时候,或许只剩一座墓碑了还有人类没来及使用的终极科技。

在这片宇宙中,究竟诞生过多少文明?他的界限在那里?庄子逍遥游有言,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文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以能量角度解释,文明所留下的一切,不过是寄生虫式的混吃等死后,所拉出的粪便。直到宇宙这块大蛋糕被蛀虫爬满,文明也就真正走向了终结。如果说,文明为这个世界带来些什么,只有存在过的痕迹,这是一个文明最为绚烂的东西。文化、历史、科技…… 这一个又一个故事。

Two Women with a Candle

而末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这片被放逐的世界中,留下最后的墓碑。

他不一定是一个三维墓碑,不一定是一块记录文明所有信息的芯片,而是已经被文明所最终挖掘的信息本身。

我坚信,当一段信息、文字、代码从虚空中产生时,就已经成为永恒

发表,或者用载体将之记录,不过是在三维世界中对更神秘的这种 “信息” 的一种呈现。

这或许就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吧!也是 “念” 的神奇之处。

末世的感觉#

末世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末世的轻松#

铺天盖地的垃圾场,漫天飞舞的狂沙,混浊恶臭的水流,寂静无人的村庄,残缺破败的大楼……

不管是末世,现世也有很多垃圾、鬼城,但那却不是末世的味道。现世所有的一切,末世都有,只是残缺而已。末世的味道,在绝望中,还有一丝轻松。

The Ruins of Eldena (1825) - Caspar David Friedrich (Georg Schäfer Museum)

个体的死亡是一件注定的事,而群体的衰亡,对于个体而言,或许是一种轻松。末世是相对的,人类认为的末世,或许是新种族的发迹之世。所以,末世不在于有多残破,只要不适应人类生存,就算末世。相对于个体,末世更多的是群体的末世。个体或许活得很好。

人类从原始文明一路走来,经历采集文明、农耕社会、商业社会,以致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文化,但也一步步扭曲了人的天性。人从一群自由的野人,变成农民、渔夫、商人、工人,已经被群体吞噬成一个个可能性丧失的零件。

末世虽然残酷,但在新文明建立起来之前,残酷中带有一丝可能性和不被群体操控的轻松。

一旦到了末世,大群体的建立是很困难的。因为所有的资源大量聚集的年代已经过去,剩下的资源都十分分散。人口减少,资源贫乏下,个体的力量相对提高。没有可以控制的大型资源,也没有凌驾其上的大型权力,也就没有了大群体。

当然具体情况,可能会不同,但是基调应该是绝望中的轻松。

末世中的人可能不会感受到,但是现世的读者能感受到。

彻骨的寒冷 —— 基调的根源#

三体这部小说,最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黑暗森林理论。一提到三体,我就想到了寂静的深空,遥远的恒星,冰冷的森林法则……

所以,一种氛围,之所以能沁入骨髓,并非各种意象,而是一种思想的基调。一种能调动人内心情感的东西。

而三体的这种恐惧,则是末世的永恒基调 —— 资源贫乏所带来的残酷而又绝望的无意义的内耗。无论什么排解的手段,什么发现新文明,新大陆,都难以掩盖这种深入骨髓的寒冷。

Illustration of starvation in northern Sweden, Famine of 1867–1868.

而从这种彻骨的寒冷开始,所有的情节都已经构建好,因为这种寒冷就是这个世界的框架,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写这个的每句话,我都异常寒冷)

三体,把这种寒冷做到了极端 —— 黑暗森林 “法则”,所有文明所遵守的不传之秘。

而在三体中已经,没有末世这个概念。末世是一种必然,而现世只是一种偶然。

星空之外,寒冷之外#

从前,我很讨厌 “黑暗森林”,我以为这种东西忽视了一种可能性。我不是看三体,我是在看别人眼中的三体。我不希望别人吹嘘黑暗森林,以物化人心。但是,三体纯粹而真实。在这个物质与能量的世界,黑暗森林是合理的推断。

不过,我更加相信,也更珍视星空之外,寒冷之外的东西。

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以为很多人不是缺少凝视深渊的能力,而是被深渊所吸引,为之俘获。我承认,深渊依旧,但我不承认只有深渊。

《庄子・齐物论》有言,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时空之外,在黑暗森林之外,仍然有其他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或许就是末世的轻松。或许就是温暖的东西。或许就是不会变冷的东西…… 总之,和注定腐烂的物质世界不同。

这是所有末世的必经之路,末世就是末世,无法改变。当物质世界为我们宣判死刑后,我们注定在物质世界死去。但如果只有一个物质世界,是不是太过狭隘了?

进入末世的绝望#

死在末世中的人或许是幸福的。他们死得其所。在末世中死去,似乎是最正当的理由。

仍然活在末世中的人是挣扎的。他们只要不死,就得见证这个世界的毁灭,还要见证世界的新生。

这是多么挣扎?

生与死,终结,毁灭,藏在每一个小说,每一个作品身上。一个作品在开头欢快很容易,悲伤却要特地营造。在结尾,悲伤很容易,欢乐却很难。人小时候容易真笑假哭,到老了却容易真哭假笑。

凡事,一到结尾,悲伤就难以掩饰。

Léon: The Professional

所以死在末世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挣扎的越往下,越靠后,所剩的欢乐越少。再好的结局也是坏结局。

我的世界非末世#

说实话,将自己的文字分享出去,会有一丝失落感。原本的文章是个定数,是永恒的我的玩物;可一旦分享发布,它就是不属于我的一个变数。文章就像玩具上劲的发条,你为它提供能量,它储存你的能量,然后一个劲的往前跑,在你松手的那一刻,彻底分离。用分娩来说,或许更准确。孩子出生后,就不属于母亲了。孩子任何的缺陷,都是母亲永远的痛。

什么是末世?一个消耗能量,而不能内生的世界,就是末世。

我的世界是否是末世呢?

我当然会直接承认,我的世界就是末世。

如果我的世界的衰亡,那我就不在挣扎,而是享受我的世界消亡的最后几分钟美妙。

一个客观世界,现实世界,有走向衰亡的一天。

那人的精神世界会崩溃吗?

我很想说会崩溃,但从我目前的认知来看不会。

思维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幽灵,不受世界能量法则的影响。

泰戈尔飞鸟的翅膀,将永远留在天空中。

如果我的世界不是末世,那对我来说确实很煎熬。我需要花多少功夫,将其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地方。这可是我永恒的世界,永恒的囚笼啊!

我贫瘠的想象力,估计会让我的世界成为地狱。那是真正的绝世。黑暗之地。

自杀如风,长伴我身。我并非一个很接受自杀的人,但是我忍不住想。在我的世界一片绝望的时候,我更容易去想。

我想,自杀是一个终极问题,不是一个世俗问题。所以不要因为世俗而自杀,但可以因为终极问题而自杀。

我不喜欢听别人说,什么自杀不能轮回;我也不喜欢听别人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非要死,起码给我一个死亡的理由吧!终极意义上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些神经的鸡毛蒜皮,实在难与自杀这个词配的上。民族、国家,这种大而空洞的词,同样配不上自杀这个词。

烦恼与绝望,人皆有之,但他们还配不上自杀。

Starry Night, 1893, 135.6 cm × 140 cm (53+1⁄2 in × 55 in), J. Paul Getty Museum

末世系列,能否为我的世界,增添些色彩呢?

那自杀和末世有什么关系?

没什么关系,前几篇都在说,外在世界的衰亡,只是本篇谈到了自己的世界。

至于自杀,这是我的世界不是末世的一到永远的坎。除非我的思维,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个词我不想用。因为连这个词都不是唯物的。

如果不认为思维不生不灭,我也不会为自己的世界做长久的建设。

也不会在这拼文字积木了吧!这是很昂贵的玩具。

彻底颓废应该会享受到更极致的地狱般的欢愉吧!

外在的末世,精神的绝世。末而不绝,绝而不末。

发布于 2022 年 12 月 29 日,整理于 [[2024-03-06]]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