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反派總會對道德嗤之以鼻,很多正派也會奉道德為圭臬。道德究竟是小人的面具,還是君子的證明?是虛無的謊話?還是恰有其事?但凡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会被各種各樣的道德所困擾,道德像影子一樣,是我們身處於社會之中的證明。
道德內外之定義#
什麼是道德,前人述備矣。從外觀上說,“道德”被定義為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道德價值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從內部來看,道德包含對善惡、對錯、正義邪惡等價值問題的評判。雖然我不懂倫理學,但我們並非從道德內部去看道德,而是從外部來看。
群體道德的特定性#
道德首先是存在於群體之內的一種社會規範。以中外現代道德為例,中國的很多道德不光對外國人沒有約束力,很多外國人對父子關係、上下級關係、等等,甚至會有相反的認識。所以,不同群體的道德是不同的。
那麼道德不同的界限在什麼地方?既然想要尋求更廣泛的道德,就要取不同道德中的交集。隨意殺人,在人類社會中應該是被道德普遍否定的。但沒有比較,就無法從外部來看清不同群體的差異。
道德內部的最高價值#
我家餵過很多動物,我一直對動物的遭遇比較敏感。這讓我對敬畏生命深有感觸。史懷哲說,“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 群體所最大的範圍,就是所有的生命,這種對善的理解,可以成為倫理學上的最高價值。但是,從道德之外看到的,這種善收效甚微。
道德虛無主義#
以人類和牛這兩個群體為例,喝牛奶、吃牛肉對人類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心理障礙,但對牛來說呢?只因為人類需要,喝牛奶吃牛肉又有何不可?從群體之間力量對比來說,道德自然什麼都不是。有人便從中得出結論,弱肉強食,勝者為王,優勝劣汰,是生存的法則。以此便鄙視一切道德,認為道德不過是偽君子的幻想。
但實際上,這些人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認識到道德是存在於特定群體之內的,一旦群體的範圍變化,道德也就變化。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存在於不同物種之間,對於同種之間,不可並論。
道德的強制力#
任何規範,無論習慣、風俗、道德,還是法律,都是有以物質基礎為保障的強制力的。** 如果失掉了其存在的物質基礎,任何規範都會重回虛無。** 法律,國家完了,就沒了。道德,換個不同道德的地方,就沒了。假設沒有人人,便沒有了道德,假設一個人完全不是人,變成了其他的生物,也就沒有道德了。
道德與法強制力的共用#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認為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所保障的,但道德不同,它是靠每個個體的內心力量所強制的。其實,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但未必沒有其他強制力。道德沒有國家強制力,但並不意味道德沒有其他強制力,或者道德強制力是一種弱的力。大多法律的施行,都是靠心理強制,而這種心理強制往往是借助道德的強制力。或者說通過心理強制的方式。所以,中國的禮法合一才會為歷代統治者所採納,也包括現在所謂德治與法治。
道德運行的過程#
以前常說,徒法不足以自行,事實上,徒道德也不足以自行。道德作為一種規範意義上的存在只是一種表象,它作為一種心理強制力,才反映出道德存在的物質基礎。任何心理強制都不是憑空產生。從道德的產生來說,它是具有輿論力量的團體對自己利益進行爭取或確認的一種宣誓。從道德的制約來說,它是主體對客觀世界違背道德成本所進行判斷的一種結果。從道德的保障來說,違背特定群體道德的人會遭到群體內部各種形式的抵制與壓迫。
以現在的各種要求性別轉換之類的團體為例,它們在很早以前,就受到傳統道德所施加的各種力量的壓制。在《斷背山》中,兩個同性戀之間的愛恨既充滿著內心的壓力,又充滿著外界的各種死亡、事業威脅。但隨著社會決策的分散化,越來越多的此類群體得以通過各種獨立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群體通過發生展露頭角,通過各種過激或保守的方法持續影響著社會。進而升格用法律來確認它們鬥爭的成果。
道德力量的來源#
所以,道德的力量絕不是所謂心理強制那麼簡單,它所能讓一個被道德所否定的人喪失在群體生活的資格。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作為社會關係主體,有家人,有雇主,有顧客,它們如果對該人進行否定評價,後果不言而喻。
那為什麼有一類人,特別不在乎道德評價呢?比如很多罪犯,並不會信什麼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也不會相信什麼,救人一命,七級浮屠。因為作為罪犯,尤其是那種單體悍匪,它們的物質基礎已經完全從群體脫離。恰恰相反,它們的殺人搶劫活動是它們的生存方式。但只要此罪犯存在於社會關係之中,他就一定會受此種道德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一個犯罪團伙內部肯定要求一定的信義,因為信義作為團體內部的一種規則,是團體繼續發展的基礎。很多罪犯在逃跑幾十年後往往寢食難安,就是因為它們所依靠的物質基礎,建立在社會之上,那如何不受社會道德之影響?但一個罪犯犯罪之後成為原始森林茹毛飲血的猛獸,它如何還會有道德?
永恆的道德#
當然道德肯定會有的,不過不是之前社會的道德,而是新道德。這也是 “敬畏生命” 這種道德最迷人的地方,因為它從所有生命的角度出發,從倫理上獲得了正當性。
道德相對主義#
道德相對主義認為道德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真理。也有人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危險的,因為它們並沒有道德。但可以肯定,有些 “道德” 處在歷史的變化之中。即使按照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也可以得到永恆的道德。比如,我認為不同群體的道德不同,不同物種之間群體不同。但是,我們所有人都處在一個生命這個群體中。我們可能因為某些利益衡量犧牲了其他生命的價值,但你總可以以促進和保全生命為存在的基礎。人和任何生物在這種意義上都是不必互害。
但《三體》中描述的黑暗森林理論確實讓人不寒而栗。小說中認為世界曾經有很多維度,為了生存很多文明毀掉高維世界,進入低維世界。“把海弄乾的魚在海乾前上了陸地,從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
無論是道德,還是其他法律也好,文化也好,為了研究它們,不得不進行物質上的分析闡釋。但如果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確實是為本無意義的生命更添一份無趣。
群體之內的道德#
道德需要在特定的群體之內,狼和羊是沒有道德可言的。但是在狼群與羊群內部,存在著各自的規則。
同理,人依賴於群體生活,每個人都是群體的一份子,窮人也可能成為富人,反之亦然。這種人与人之間的差異,只是因為群體內部文化或秩序的差異,並不是生理上的差異。作為占統治階級的群體成員,會改造人性,改變道德,繼而改造文化以承認這種統治狀態的存在。
之前,在對“共產主義社會” 所需物質基礎的探討中,我認為物質基礎的分散與不可整合性是人類擺脫剝削的基礎。為了實現統治,集中文化就是其中的方法。作為群體內的道德,同樣被如此改造。但作為道德本身,是有其內在規律的。為此,我寧願承認有一種普遍的道德。群體之間的互幫互助,多行善舉,是群體健康發展,實現群體及個人最大利益的基礎。
舉報,冷漠,欺騙,唯利是圖,等被群體道德否定的,是權力扭曲之下,物質利益分配不均,不公正所造成的社會狀況。在這種被集中的物質基礎上,道德不是加分項,反而成為了坑。群體成員之間的信任也被摧毀。整個社會成為一盤散沙。而底層人民的分裂,是統治者夢寐以求的穩定。當然,這種穩定的限度是有限的,一旦系統不能獲得新的動力,外來能量的匯入,整個系統將會土崩瓦解。
同道德一樣,各種人文學科所面臨的困境也是被集中,毀滅。因為作為一種上層的文化,其需要一個繁榮社會的支持。換句話說,能夠支持人文學科廣泛發展的社會本身就具備的繁榮的基礎。可是這些學科並非人畜無害,各學科的自由發展往往意味著打破現有的利益壟斷與人性解放。
道德,還是倫理學, 或是各種人文學科,本身來說都是一種快樂的事情,奢侈的事情。當年廢除人文學科,保留理工科的就是像商鞅韓非所說,去處五蠹,國家只要兩種人,農民和戰士。而這為什麼不要文化人,只要農戰?因為農戰為君主服務,而文化為百姓服務。只有控萬欲,才能出一利,才能為君主所用。如果所有人都喜歡藝術,都喜歡文學,還有誰會單純的服從?這便是保留理工科的作用。
社會法則不是生存法則,文明之間是弱肉強食,文明內部萬萬不可弱肉強食。弱肉強食這種適合在群體內獲得既得利益的人,而群體內部其他絕大部分成員來說,並非如此。道德,還是其他人文學科,既是生存的文化基礎,也是生存的意義所在。只可惜,作為公益的道德或人文學科,本可以讓所有人都受益的這些,已經在權力的寒冬中枯萎。只得作為種子,繼續消耗剩餘不多的養料,蛰伏於這血紅的天地之間。
20230715 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