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书摊telebookstall

telebookstall

没有剑的剑客,没有书的书摊
telegram
x
discord server
youtube

空想的理論

1882 年的弗里德里希・尼采。 Gustav-Adolf Schultze 通过维基共享资源
今天我在客廳拖地,聽袁騰飛的答疑,有兩點特別觸動。這第一就是,對理論的看法。他不喜歡理論,而我特別喜歡理論。所以有必要對這一存在已久的問題進行闡述。

空想理論的境遇#

空想理論被嘲諷#

我從小便愛空想。特別喜歡理論性,規律性的東西,但我的邏輯學也是一塌糊塗。人稱愛講大道理。我小學時候的玩伴說,你講這些有什麼用?我遇到的幾乎所有人,都給我這種感覺。” 我知道。“大道理和歷史是完全不同的,歷史是可考的,大道理是我個人的認知,說白了就是胡扯。所以,人家愛談歷史的同學還有一定的受眾,反正我就是受眾之一。而向我這種愛講大道理的,空氣中經常彌漫著快樂的氛圍。當然,沒人喜歡我談大道理,我就在心裡談,也就是我之前的思考即快樂

空想理論很下等#

所以,越是愛談大道理,越是搞理論,就越下等。難以證明,難以考究,難以交換。從市場經濟角度看,袁老師總說自己混飯而已,實在是太謙虛了。歷史在人文學科中間都是自然科學的存在。相比於空想理論,對於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對真實歷史的渴望都是迫切的。所以我很喜歡聽人家講歷史。

空想理論和故事#

故事沒有真假之說,人們看三國演義也不在乎考究歷史。人們喜歡故事藏著很多道理。

所有故事本身都共享一套故事的話語體系。也即何時何地幹了什麼事。人們看一個故事,不需要額外了解許多概念,故事本身就將這些內化在故事之中。任何故事,無論背景有多麼虛幻,大體上和現實生活很接近。這一方面讓讀者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制衡作者。這種故事自身的邏輯本就制約著作者的寫作,作者也逐漸尊重筆下的人物。當然,不僅符合現實,而且很生動。
理論則恰恰相反。讓人感受不到故事內部的衝突,在精煉的同時也失去了參考系。寫的人或許內心有個制約,但對於看的人,一是各種建構的概念,二是無法找到作品內部判斷對錯的標尺,於是只能借助自身經驗,很容易否定。
同樣是表達一個東西,但故事尤其是長篇能夠讓人有足夠長的時間緩慢展開,也可以用情節來自我驗證。但是對於空想的理論,難免會倉促而隨意,急躁而輕斷。

空想理論的兩階段#

空想理論的動因#

可我還是愛談理論。有種狗改不了吃屎的衝動。還是要回溯到最初的空想。在你成為理論的孔乙己之後,就逐漸遠離人群。此時,孤獨籠罩心頭,人就開始抱著自己的破銅爛鐵獨自欣賞。空想本是想更好的融入群體,和同齡人有尊嚴的玩耍,但是卻逐漸成了自我放逐的元兇。本來想裝逼,分享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沒想到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傻逼。在不斷的冷嘲熱諷與孤獨的逃避中,空想就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

以自我為意義的純粹空想#

空想正式與群體脫鉤。開啟了一條孤芳自賞之路。個體也必須為自己的空想進行解釋,使空想重新與自身掛鉤。這條路本身就是一條悲劇之路,因為你和群體的關係越走越遠。就好比《三體》中逃遁的自然選擇號,遠方沒有人類,現在的燃料也不足,在開啟十分之一光速後,便只能前進,去追尋虛無中的希望。即使你到達了天苑四,也無人分享你的喜悅。更有可能你只是碰到了幾千年虛無之間的一塊隕石。

故事更多是寫給別人看,而空想更利於自我反省。對於本攤現在來說,自我研究、自我洗腦、自我空想就好,並無值得給別人看的東西。人就這樣,在孤島之間隔海相望,可望而不可往,呼喚而不可至。

空想理論的無奈#

人生最初的生理上的特質,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喜歡空想,而又缺少運算的邏輯能力。人生無所寄託,也就只能去人蹤罕至之地。但凡我有件稱手的兵器,都不會與群體脫鉤。

空想理論的價值#

空想理論與文學小說#

當然,我最開始就喜歡看周國平寫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我已經忘記裡面講的是什麼了,只是記得每一點,我都有種很多話想說。我一開始就覺得理論一點的東西有意思,精煉。但是對於很多文學小說,我卻讀不下去。比如《第七天》《悲慘世界》。一方面是我的欣賞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自認為為什麼不直接將書中的道理平鋪直序的說出來?

當然對於色情小說、網絡小說這種,有很多我還是很喜歡讀的。對渡邊純一的《失樂園》,描寫的實在是讓我…… 還有太宰治的短篇。我記憶中這些都是挺讓我興奮的。

大家可能認為這是口味的問題。我覺得理論的書籍和這些網絡小說、色情小說給我相似的感覺,都是勾起人內心的衝動。就算是讀佛經,也會膨脹自己的好奇心。不過我也很好奇,一般的文學小說究竟好在哪裡?我怎麼就欣賞不了?當然也有一方面,就是喜愛程度不同,就篩掉一大批。比如,《斷背山》《飲食男女》《教父》這種片子,如果是文字,我是不會看的。但是電影,這看起來就很爽。

理論使人快樂的原因#

所以,一本故事也好,一種理論也好,其實也沒必要搞得泾渭分明。在我看來,確實都有相同之處。只是,理論的快樂,很多人並不是很理解。我當時看關於尼采的小冊子時,首先有一種共鳴。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撫慰了我孤獨的心。這種神交古人與譯者,就像電影那樣直觀,溫暖。其次,理論直接揭示很多東西的答案。好像是《深度思考》中提到,盧梭提倡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折騰,得出結論。實際上,這種方法的效率低作用小。我想理論也是一種直接的方式。能夠快速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建立一套初始的模型。然後通過思辨來修正。

總之理論也好,故事也好,效果都差不多,只不過理論的肉戲多一點,比較直接。另一當面有些理論晦澀難懂。攬天包地,難以證明。更讓人感覺胡扯。但如果你對某一方面感興趣,看看別人怎麼想的也未嘗不是一種樂趣。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